包兰铁路银川—中卫段作为我国京包兰大通道的“关键段落”,是一条运营超过半个多世纪的重要干线,当你踏足沿线就能直观感受宁夏段的“泾渭分明”——沿黄河一侧,是生机盎然的绿洲;另一侧,则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海。
绿洲与沙漠“泾渭分明”(王舒 摄)
当走上这里的戈壁开展详勘定测,抬头第一眼是震撼,第二眼是空旷,第三眼则是荒芜,第四眼就是孤独,一直看就是死寂,如果连续作业二三个月,就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意志……当你跟随这样一群坚定而执着的“画路人”,徒步体验正午“小天窗”里几小时的烈日炙烤,切身体会沿线缺失信号、入眼荒芜的单一场景,再看着他们一丝不苟、逐日而行的背影,敬重感自然而生……
在戈壁上开展详勘定测(王舒 摄)
铁五院承担勘察设计的包兰线银中段扩能改造工程和宝中线中卫枢纽引入工程为今年国家确定的20个新开工铁路项目;其中,包兰线银中段扩能改造工程为国铁集团确保今年开工的“联网、补网、强链”重点项目,两个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同步展开——3个多月来,一套总体团队正在宁夏对两个项目各阶段工作,采取平行展开、交叉搭接的作业方式全力推进。
100多天时间,他们一直在星夜兼程、跑步作业,因为工作内容和设计周期,较常规而言明显时间更短、工作量更大,时刻考验着大家的能力、耐力与毅力!
今天,跟随镜头带大家抵近现场,感受“银中改造工程”和“宝中线中卫枢纽引入工程”两个项目、一支队伍的“一线实录”。
铆足干劲,改造迫在眉睫
二十世纪50年代投入运营的包兰铁路作为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一直承载着区际货物运输、煤炭接续供给、沿线对外畅通、内部城际联通等重大功能;70余载历史车轮默默转动,银中段作为曾经的“关键段落”,如今却成了“瓶颈路段”。
“该段既有线在区域路网中技术标准偏低,单线运营已满足不了运输质量,该段运输能力远不能发挥其在大路网中的作用,扩能改造已迫在眉睫。”项目总体范多俊表示,如今的包兰银中段改造是保障宁夏能源安全供给、支撑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宝中线中卫枢纽引入工程又是宁夏“城际客运网”的重要组成,兼顾了银川—固原能否开行动车组;两个项目共同发挥城际功能,就能支撑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实现“五市同城化”发展,让“动车红利”向红色老区的纵深覆盖。
“作为国家确定的‘联网、补网、强链’铁路项目,自治区政府和铁路部门均列为‘首位度’。”常务副总体马玄德说,当地对两个项目各阶段给予了高度关注,视为“借力铁路、破题发展”的头等大事,“急切的不只地方和铁路部门,更有我们自己。”马玄德说,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的两个铁路“保开工”项目,我们有幸全部参与其中,对企业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
“后疫情时代无论是地方、还是企业,都迫切需要运转起来。”范多俊说,作为“铁字头”设计院,承担主业的我们“累并快乐着”,而干好主业、干好项目对于个人与企业的意义不言自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努力与坚守,都是为了整个肌体的健壮与成长。”总体组每个人都清楚,虽然两个项目交叉作业、平行推进会非常累,但大家也憋着一股“滚石上山”与“二次创业”的心气儿。
锚定目标,共守最前线
“单线扩能满足不了运量需求,需增建二线”“既有能力适应性分析可知线路区间能力缺口很大”“老线资料加新线钻量得突破6万米”“月底审查会的会务今晚必须敲定”……22时,位于吴忠市的总体组驻地内,还没推开集中办公区的大门,急风暴雨、金鼓齐鸣的讨论之声就充斥耳膜。
总体组方案研讨(王舒 摄)
从5月份以来,这支团队已在宁夏连续奋战了100多天,两个项目不同阶段工作交叉搭接,就像卡在一起的两组“齿轮”,紧密运转且无缝对接,这让各阶段设计周期被排得很密很紧,更对整体生产组织带来一次巨大考验:生产调度楚永生直接在吴忠驻点,几个月来一边协调生产,一边担起“后勤管家”,他说能够及时保障一线所需就是他的职责;结束中兰配施的王嘉乐,“来不及”回到北京,就直接进驻了吴忠,担任路基专业负责人,他唏嘘着从业生涯几乎“扎根大西北”,更开心老兄弟们能继续“战斗在一起”;地质专业的程富强几乎就住在中宁现场,每天早上跟工人一起出工,盯紧每个钻机的钻探质量;线路专业的伍华光一边“抱怨”又晒蜕了一层皮,一边不停计划和标记着第二天调查的点位……
最终,无数泪水与汗水交融间,他们更愿细数团队之间形成的默契——在每个人心中,他们正在共同勾勒一张看不见的心灵图纸。“我们不像施工单位,每个施工节点都可以悬挂醒目标识,挥舞着彩旗去放声欢庆团队的胜利,我们的工作都在最前期,只有一张张及时、精准、合理的蓝图,默默记录着一段段独属我们的袍泽之谊。”
团队合影(王舒 摄)
统筹协调,开辟路径方法
矩阵,一个在数学中代表了紧密排列的集合;整个团队事事、时时、处处默契配合、整齐划一,发挥功能最大值称之为矩阵效应,而形成质变的关键必然是切实可行的沟通与协调。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这种开辟适合路径的办法,就藏于沟通、协调之间。”马玄德说,两个项目同步推进,要想守得住工期,决不能吝啬协调的智慧。面对接踵而来的进度问题,总体组需要与铁路、地方、产权单位甚至当地农户都“打好交道”。
其间,总体组必须结合两个项目所面对的不同情况,还有每个阶段的特点难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专项措施,先后与沿线涉及单位与个人,制定不同版本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有时更要守在镇上和村里,苦口婆心做好基层工作。
“宝中线中卫枢纽引入工程将在既有宝中黄河特大桥旁再新建一座黄河特大桥。”桥梁专业负责人王明海说,总体组为此多次与黄委会和当地水利院对接,不断比选着上下游和桥间距方案,这将为企业再添一座黄河桥,能在黄河或长江上设计一座桥,更是设计师的荣誉与梦想。
步步紧逼的工期,步步为营的协调,步步精算的方案,让总体组每天都需要在“电光石火”间进行取舍——面对两个项目沿线近170公里的新增二线,他们以节约成本、提高可行性为前提,针对每处节点、不同阶段准备着一版又一版专项方案,推进着一次又一次评审会议,就为赢得各方面的一次次认可。
向着希望,开启逐日之行
“包兰线是东西大干线,宝中线的宁夏中轴线,两条既有线上行车十分密集,留给我们外业定测的时间就更有限,必须利用好每次‘小天窗’高效、精准地完成调查与测量作业。”测绘负责人龚鹏程说,在“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的宁夏,当地“天窗期”又都在正午时段,总体组和测绘组每次外业或上线,都是一场逐日之行。
既有线上,铁路两侧无遮无挡,大家要顶上“最大”的日头,沿着铁路两侧单调场景一路前行,而“天窗期”的时间却很紧张,容不得大家有一点耽搁。“即使防晒措施再好,迎着这里的太阳走上半小时,皮肤就会被晒红,最后都是清一色的黝黑。”副总体咸志文说。
外业定测(王舒 摄)
“大家没有一个人退缩,每天分组、分段兢兢业业进行外业,晚上回来紧锣密鼓整理资料,准备第二天的计划,在这样的团队氛围下没人会掉队。”站场专业郭虎强说,大家戏称这是向阳而生,当两个项目开工之日,就是大家功成之时。
当总体组和测绘组结束一天的外业,放松下来的每个人都有些饥肠辘辘,翻过一处戈壁沙丘的最高点,拿出行囊中的点心、矿泉水斜坐远眺。
越过沙丘、入眼就是远处防护林和农田交织成的绿洲,刺激着每个人的视觉神经——远处笔直的包兰线与蜿蜒的河道,在满眼绿色中划出强烈的线条,一列“和谐号”机车正满载货物,在绿意盎然中驶向远方、承载希望,大家自然地张开双臂、忘情呐喊……
【编辑:敏业】
相关新闻